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: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(套装10册)_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 (第5/8页)

丰富
  在奥什市市郊,美丽的阿克布拉河在此地奔涌而过。它为奥什带来了充足的水源,使农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。除阿克布拉河和卡拉达利亚河外,奥什州拥有为数众多的山地河流及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的冰川。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肥沃的农田和牧场,还被广泛用于发电业。
  奥什的谷类作物以小麦为主,兼种玉米、大麦和水稻。和中亚其他国家一样,棉花是奥什的重要经济产业,它和烟草一起,创造了巨大的农业产值。奥什州地区盛产细毛羊和半细毛羊,阿拉依大尾羊是这一地区的特色品种。农业、畜牧业的发达,催生了一系列加工工业。奥什工业主要以食品、磨粉碾米、饲料加工和棉纺织业为主,工业原料多取材于当地农产品。不过,工业产值远不如农业产值,仅能算作该地区的辅助性产业。
  奥什街景
  ◎历史悠久,古城如画
  相传在3000年前,一群牧羊人来到奥什市所在地,被眼前优美的草原风光打动,纷纷发出“过什”的赞叹。这群牧羊人就此定居下来,一代代繁衍生息,开始建立农耕业和城市。久而久之,对这片美丽草原的赞叹之语就演变成如今的“奥什”。
  在中国汉朝史书中,关于奥什的记载很丰富。当时的奥什属于大宛国,汉朝称其为“贰师”城,名重当世的汗血宝马就产于贰师城中。汉朝大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后,获封“贰师将军”的称号。
  据汉朝史书记载,贰师城盛产葡萄和苜蓿,当地人酿酒技术非常高明,酿制的葡萄酒香浓清冽,可以存放几十年而不变质。贰师牧人养着很多好马,马以苜蓿为食,匹匹神骏威武。梁朝简文帝也曾在《从军行》诗中提到:“贰师惜善马”。
  奥什市气候湿润,四季分明。城中街道顺地势起伏,道旁绿树如盖,有一条河流穿过城内,为整座城市平添几许灵气。奥什市居民大多数说吉尔吉斯语和俄语,饮食以吉尔吉斯族传统食物为主,还有面包、俄罗斯红肠等“舶来品”。走在奥什市的大街小巷,到处都可以闻到烤包子、烤馕饼的香气,为这个静谧温馨的老城添加了生活气息。
  城南是俄罗斯居民区,居住着沙俄殖民时期迁来的俄国人。随着吉尔吉斯斯坦的独立,俄罗斯居民区也搬进了许多本地居民,古旧的肠衣加工场、磨坊和馕饼店混杂在一起,构成独特的风景。奥什市几乎没有高楼,建起新建筑的同时,保留了许多旧时建筑。新旧交替的城市格局,使奥什市的古城风韵愈发浓厚。
  碎叶城
  古丝路重镇
  在天山脚下,曾经存在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池。它就是碎叶城,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,靠近托克马克城,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条道路的交会点。它曾是中国唐朝时期的西疆重镇,张骞出使西域及玄奘西行取经时,对碎叶城均多有记载。最富传奇色彩的是,据种种传说和考证推断,碎叶城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故乡。
  托克马克城的飞机纪念碑
  ◎丝路上的西域名城
  碎叶,也称素叶,公元7世纪,唐朝军队远征西域,将其自突厥汗国辖下划归唐朝,列为安西四座重镇之一。中国唐时高僧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描述它“诸国商胡杂居也。土宜糜、麦、葡萄,林树稀疏,气序风寒,人衣毡褐(用动物毛皮做成的衣服)……”从史料记载中,可以看出当时的碎叶镇经济繁荣,农业和商贸业都很发达。
  托克马克城的一座清真寺
  唐朝时期,为突出碎叶的重要地位,朝廷任命王方翼负责修建扩充碎叶城。王方翼遵照上级指示,以当时的都城长安为范本,对碎叶城大肆动工,建筑、格局极尽精巧,“大城碎叶,街郭回互,夷夏纵观,莫究端倪。三十六蕃,承风谒贺”。唐朝曾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,而碎叶城正是它在西域设置的中心城市。不同国籍的商贾云集于此,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。唐朝还派驻军队在碎叶城附近屯田,对周边国家来碎叶城做生意的商贩征收税金,用以供养朝廷官员和军队。
  作为边防重地,碎叶城在护土戍边的作用之外,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,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  ◎诗仙李白的故乡
  据说,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亚地区的碎叶城,他的先人因经商需要来到这座边陲重镇定居。这种说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,在如今的碎叶城遗址附近,还立有李白的衣冠冢。
  在吉尔吉斯斯坦,李白的事迹和传说脍炙人口。如今,李白诗集已被翻译成吉尔吉斯语,在吉尔吉斯斯坦广为流传,还被吉尔吉斯斯坦汉语爱好者当作学习汉语的教材。当地政府不时举办研读、背诵李白诗句等活动,以促进中吉文化交流,让吉国居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