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591章 不该惹得人不要惹 (第1/2页)
周大人这一次会栽倒,不是池寻的手笔,按照池寻的性格,他根本不会在意周大人这样的跳梁小丑。 如果真的看不惯,回来京城,周大人一家再去起复的机会。 池寻不在意,但是黄舟挽却不愿意忍耐。 她竟然已经如此爱他了吗? 京城这边,因为周大人掀起的涟漪,还不足以翻起多大的浪花,但是燕王府还是把消息递到了江南。 清晨,池寻看着最新的奏报,黄舟挽还没起。 到了江南之后,她懒得厉害,也不是,是洪灾的事处理完了,黄舟挽才这么懒了下来。 初到江南,黄舟挽和所有人一样几天几夜不合眼。 李都督对此很是感怀,燕王不愧是天下第一公子,燕王妃也是巾帼不让须眉。 整个江南百姓也很感动,最开始燕王让大家这么折腾,哪怕有补贴,还是有很多人心里不大乐意。 下着雨,京城来的王爷就这么折腾人。 结果这没日没夜的大雨下来,还有谁不佩服? 还有白堤旁边的野山,年轻人没见过不懂,老辈人可是知道。 那山是真的会塌,尤其是没了树拢着土。 江南重传承,老辈人的信念,加上眼前的事实,还有什么不明白? 燕王夫妇这是救了他们整个江南人的命啊? 三年没有天灾,不少人都快习惯了安逸,这一次倒是敲好了警钟。 乡志详细的记载了下来,每一年都会拿出来宣传。 江南以后哪怕还是过安稳的日子,也不会忘记防灾。 明七公子名下店铺所有的伙计几乎全都出动。 江南水乡,要让整个江南人都记住防灾的重要。 一次天灾,是能毁了几辈人的基业。 警钟长鸣的好。 所有的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,李都督没闲着,带着手底下的人,每一日都要巡视。 上上下下绝对不能出一点乱子。 他亲眼看到济世堂和明七公子的人对江南的帮助。 商贾也能助国。 以及社学,江南是最早兴建社学的地方,社学的学子自发的联合起来,把防灾知识全部编录成儿歌,教会孩童们传唱。 每一个社学子弟回家后,把自己在学堂里学到的知识告诉家人。 李都督看着不少村子里的人,在灾难过后不是去拜佛烧香,而是商量着要买了树苗去种树。 甚至还学会了用草木灰去消毒…… 整日的大雨,如果是平时,村子里不少闲汉都会聚在一起赌博斗殴之类。 现在都在家里帮着家里人缫丝,做些木匠活。 江南这地方,即使是乡村小民,也懂得最简单的木匠活。 女子做纺织,男子做些纺车,又或者做些桌椅板凳,把家里修整一遍。 明七公子名下的店铺自有人来收。 实在是手笨的,就在娘子身边帮忙。 最起码帮着卷线,或者是浣纱,还是会的。 也有人家,跟着自家孩子学习读书识字。 江南不少村落的人,现在互相见了面,都是这样打招呼。 “你又认识几个字了?” “会写自己名字吗?” “你看看这对联上写得是什么字?” …… 李都督看见这样的场面,高兴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