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玄宗_第149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49节 (第2/5页)

战马,最后赤足而逃,至暮方才逃回本营,然后拔营返回博陵郡。经此一役,唐军再次斩断洛阳与范阳联络的驿路,且使唐军士气大振,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归唐廷。
  经过半年来的动荡,战局在向着有利于唐廷的方向倾斜。
  安禄山近半年来深居宫阙,沉湎于酒乐歌舞,早失却了范阳起兵时的锐气。他这日得知了史思明在嘉山大败,洛阳与范阳的驿路又从此断绝,心中惧意顿生。安禄山攻克洛阳之后,眼中渐渐生出了一层白翳,目力由此急剧下降,此时已至半瞎,心情也随此愈益暴躁起来。他稍不如意,即破口大骂,甚至对人拳打脚踢。他率兵一路连胜,不免得意扬扬,现在闻史思明兵败,回范阳的归路被郭子仪和李光弼断掉,潼关又急切不能攻下,就迁怒于高尚和严庄,责备道:“汝等令我举事,皆云必成。今四方兵马若是,必成何在呢?哼,分明是你等陷害我嘛,你们滚出去吧,我不想见到你们。”
  高尚、严庄知道安禄山的性情大变,其詈骂乃至动手殴打也就罢了,万一他提刀来砍,又如何能阻呢?吓得二人当即抱头鼠窜而去,数日不敢面见安禄山。
  哥舒翰镇守潼关坚守不出,如此保住了身后的京城平安,唐廷由此赢得了半年多的安定时辰。
  李隆基身为皇帝,近半年的举措不失为一个明君之举。他看到三道防线已失,即派哥舒翰镇守潼关;再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袭扰河北,并对颜氏兄弟加封官职,示以鼓励;增援南阳等地,保障江汉漕运通道。
  当然,李隆基也有失策之处,即是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。
  杨国忠的心迹却与李隆基大不相同。
  杨国忠初闻安禄山起兵范阳,心中大为畅快,脸上得意扬扬。他之所以如此,即是天真地以为,安禄山谋反之后将会很快被平定,这个讨厌的家伙也就会很快掉了脑袋。然此后的进程令杨国忠瞠目结舌,安禄山范阳起兵后到了第三十四日,竟然一举攻克东都洛阳,眼见长安也岌岌可危。杨国忠此时心中大惧,若安禄山击溃官军,俘虏皇帝和百官,那么最先掉脑袋的,说不定就是自己了。
  眼前潼关坚固,使叛军无法西掠,而河北之地义军蜂起,郭子仪和李光弼又有了嘉山大胜,这些好讯息令杨国忠心中的阴霾顿散,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。
  杨国忠渐渐对哥舒翰有了防范之心,事情的缘起始于潼关守军的流言:安禄山范阳起兵时打出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其剑指杨国忠。大唐之所以形成今日之祸乱,皆因右相杨国忠胡搞所致,须诛杨国忠以定天下!
  哥舒翰所辖潼关守军成分复杂,除了有五万河南部落之兵外,其他人多从京畿募集而来,其中也有一些京城宿卫之兵。将领中以京将为主,他们多知朝中详细,由此皆知杨国忠劣行,有此议论实属正常。
  杨国忠却不这么想,他将这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归到哥舒翰的身上,此时又有人暗自对杨国忠说道:“潼关当时非为流言,系马军将领王思礼等人多次相请哥舒翰对丞相不利。如今朝廷重兵尽在哥舒翰之手,若哥舒翰援旗西指,于公岂不危哉!”
  某个朝代气数将尽之时,或有一些奇怪的人儿出现,或有一些奇怪的事儿发生。李隆基励精图治,以再现贞观盛世为己任,一生孜孜不倦,忙于选任贤相,不料到了暮年,先信李林甫,再用杨国忠,就将自己亲手打造的花花世界折腾得乱七八糟。
  杨国忠现在就是这个奇怪的人儿,他之所以奇怪,就在于他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招儿。
  他这样想道:安禄山为胡人,哥舒翰亦为胡人嘛!皇帝将这些胡人倚为心腹,结果呢?安禄山现在已然坐在洛阳宫中自称皇帝了。这个哥舒翰能值得信任吗?万一他“援旗西指”,说不定长安宫中,又多了一个胡人皇帝。杨国忠寻思至此,又忽然忆起当初皇帝封这二位胡人为东西郡王的事儿,对呀,他们说不定一东一西并为皇帝呢。
  杨国忠有了这些思虑,就奏请李隆基办了两件事儿。一者,调派自己熟识的剑南军使李福德和刘光庭为统领入京,选出三千监牧小儿,由此二人在苑中日夜练兵;二者,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,派自己的心腹之将杜乾运领之。
  哥舒翰素晓军机,他见杨国忠以抵御叛军的名义行此两招,其意在防御自己,心中不过冷笑一声而已。因为这两招别说抵御叛军的脚步于事无补,在哥舒翰眼中也属小儿招数。哥舒翰现以“皇太子先锋元帅”统御京畿兵马,又兼同平章事,尚书左仆射,早未将杨国忠瞧在眼中。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一,哥舒翰召杜乾运到潼关议事,杜乾运到了关前未见哥舒翰之面就被斩下头来,灞上的万余人也奉调前往潼关。哥舒翰既斩杜乾运,不过向李隆基奏报一声而已,书中言说杜乾运御兵无法,因而枭首示众。
  杨国忠得知杜乾运被斩,心中又是恼怒又是恐惧,因为他对哥舒翰暂无报仇之法,心中就渐渐形成了这样一条以毒攻毒之计:你哥舒翰手绾重兵,我无法可施,然促使哥舒翰出关与叛军接战,那么安禄山和哥舒翰至少可拼个两败俱伤,我岂不是可以坐收渔人之利吗?
  也只有杨国忠如此赌性无忌之人,可以置国家安危于不顾,虽在如此危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