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_第7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7章 (第12/14页)

清了四周的形势。
  四周都是王长谐手下的人,卫士们都以随时进扑的姿态环伺着,可是投鼠忌器,都顾虑着王长谐的安全。这情况,是李靖早就估计到了的,他大声命令王长谐:“叫你的卫士放下武器,在西角门集中!”
  王长谐迟疑着不肯发令。孙道士在他背后捉住他的手,反过来一扭,王长谐疼得额上冒出冷汗,不能不就范了。
  当里面的卫士奉命不抵抗时,外面也已有了动作。除去孙道士带来的穿了官兵服装的二十四名义军以外,柳四还率领了三百名扮成流民的义军在附近接应,听一支响箭破空而起,立刻从四面向都尉署前齐集。把守大门的小校,一看内外交迫,形势不妙,除了束手投降,别无长策。
  都尉署兵不血刃地被完全占领了。王长谐和他的部将,被隔离开来,分别软禁。作为统帅的李靖,所采取的第一件措施是,派军守卫后堂,保护王长谐的眷属,并不禁其侍女仆役出入。接着,命令王长谐,指派亲信,传谕他的驻扎在城内的部队,不得惊扰,守在营内待命。
  “长谐兄!”李靖又换了一副朋友相处的姿态说,“听说你把太夫人迎养在署里,是吗?”
  王长谐苦笑了,“你我不必再叙这套礼节了吧?”
  “这叫什么话?”李靖脸色一正,“你的亲长,就是我的亲长,岂可不尽晚辈礼节之理?”
  说完,他站了起来,叫一名卫士,引入后堂。见了王长谐的母亲和妻子,请安问好,又安慰她们,绝无危险,千万放心,然后才谦恭地退了出来。
  回到王长谐被软禁的那间厢房,他问了句叫人很难回答的话:“长谐兄,你何以自处?”
  王长谐想了半天,反问:“你预备拿我怎么样?”
  “我预备请你照旧驻守潼关。”
  “这话怎么说?”
  “合作!”李靖说,“一起合作,来创一个国泰民安的朝代。”
  王长谐保持沉默。他有个绝大的难题,说不出口——他不想背叛李世民。
  “怎么?你不相信我的诚意?”
  “你,”王长谐突然发问,“你为什么不跟李家父子合作?”
  这下轮到李靖沉默了。
  “你知道的。”王长谐极冷静地说,“我跟太原有密约。你杀了我可以,叫我把潼关给你可不行,我已经答应了李世民的。”
  这整个的大计划中,自渑池假作被捕开始,过程一直是顺利的。换句话说,一直是如他所预料的,其间发生意外,像那姓黄的突现,初看是一麻烦,结果反成助力,所以一切的发展,皆属美满,唯有此刻,李靖第一次感到了棘手。
  他的脸色转为严肃了,这多少是一种做作,正像他去拜见王长谐的母亲一样,有着故意给人看的意味在内——他的严肃的脸色,是向王长谐示威,警告他不可掉以轻心。
  “长谐兄,我提醒你,你有老母在堂。”
  “我想过了。”王长谐说,“你我相知虽然不深,不过你自己说过,我的亲长就是你的亲长。我死了以后,你一定会赡顾我的老母妻儿。何况你是世民的好朋友,不看我的分上,也得看看世民的分上,决不至于杀戮无辜。”
  李靖为之啼笑皆非,想不到以拜见他的老母作为笼络的手段,结果反使他消除了后顾之忧,坚定了求死的意志,变得弄巧成拙,是再也预料不到的。
  “何必如此?”他的话渐渐不客气了,“你是隋朝的将官,却准备为李世民开关放行,抛弃守土之责,已经是不忠了,大节既亏,何必还在别的上面计较?”
  “这不同的。隋朝的暴政,天怒人怨,我这起义,是顺天应人。”王长谐停了一下,又说,“就算如你所说的,已经不忠,若再不义,出卖李世民,那就更不像一个人了。”
  “哼!”李靖禁不住冷笑,“不肯出卖李世民,怕也只是为了那一盒子珠宝吧?”
  这话可大大地刺伤了王长谐的心,他脸上一阵红、一阵青,胸部起伏,是把怒气压了又压的样子。“你的话对!”他从牙缝里迸出声音来,“俗语说,‘得人钱财,与人消灾’,我得了李世民的好处,要为李世民打算,这是顶顶简单的道理,话跟你说清楚了,你不必再多费口舌。”
  这软硬不吃的顽固态度,使得李靖再也忍不住了!厉声说道:“你既然知道‘隋朝的暴政,天怒人怨,起义是顺天应人’,为什么反对我们?难道太原是义军,我们就不是义军?为了你一个朋友,忍心坐视潼关喋血,让你的部下跟义军对敌,让潼关的老百姓遭受原可以避免的兵祸,这不是罪大恶极?亏你还开口信义、闭口朋友,我都替你难为情!”
  王长谐被骂得满脸羞惭,好久才说:“你说你是义军,太原也是义军,那为什么不合作?”
  “这你管不着。”
  “哼!”王长谐轻蔑地撇着嘴,“好了,道理都在你那方面,我一点理都没有,你别跟我再说了!”
  李靖深深地吸了口气,让头脑冷静下来。他十分后悔,处大事不该夹杂着意气,以致闹成这样的僵局,再讲下去亦只是徒费口舌,不如搁一搁再说。
  于是,他平心静气地拱一拱手说:“长谐兄,我有些鲁莽,请原谅。咱们回头再谈,我希望你再考虑一下。”
  说完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